2013年4月22日 09:24 来源:北京晨报
“没有哪一种商品能像黄金那样,容易用感情和其他的心理因素把人蒙蔽,而看不清楚市场的基本原则。”
——罗杰斯
上周,发生在我们身边“30年一遇”的“黄金大劫案”便是如此。它动摇了很多贵金属投资者的信心,却被钟爱实物金的投资者视为买入良机。
周三,在京北的一家专科医院,两位医护人员有了如下谈话。
“我昨天去菜百了,比抢白菜还热闹,都跟不要钱似的,根本抢不着。”“现在多少钱了?”“前天还290呢,昨天260!”“啊!我买那会儿可是370多一克呀!”“是呀!要是还跌,咱就把金子都拿出来打首饰。打镯子,戴呗!”
此地,距离菜百超过20公里,如果乘坐公交车,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。
突如其来的下跌,就这么影响着我们的点滴生活。一位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前高盛交易员回忆起4月12日和15日的黄金暴跌时说,那个时刻,交易员们几乎疯了:他们狠狠地用手把电脑显示器、键盘砸烂,爆粗口骂娘,发誓再也不玩黄金,感觉自己被打劫了一样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群体。那些杠杆比例过高并且瞬间被打爆仓的贵金属投资者,成为最不幸的人。他们也许做了正确的事情,却得到了惨痛的教训。而朴实而纯粹的各地市民们,还在热衷于黄金的抢购中,熊来了与否,似乎与他们无关。
回顾黄金价格的历史曲线可以发现,自上世纪七十年代“布雷顿森林体系”即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后,黄金价格一直处于螺旋式上涨过程中。这期间,沿着长期价格平均线买入黄金,都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。
过去五年里,世界最主要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流通地区纷纷发生金融危机,刺激了人们对黄金的需求。更恰当地说,战争年代,人们储备黄金是为了躲避战乱风险;现在的和平年代,人们投资黄金的目的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抵抗日益加速的通胀风险。在一般人眼里,“黄金就是财富”的观念根深蒂固,而对日益超发的纸币总感到惶恐不安,投资黄金已然成为老百姓最为热衷的家庭避险方式。
理财已经成为伴随人们一生的长期投资行为。买房、买车、买股票,炒金、炒汇、炒期货,甚至投资红酒、艺术品、钻石……品种很多,诱惑很大。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呢?
不过,投资是门学问。看似简单,其实很难。你要耐得住寂寞,经得住诱惑,明白什么是机会,懂得什么是风险。如果仅仅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便贸然介入,那么最后,你可能将篮子里的鸡蛋全部输光。在资本市场里,请谨记:赚钱只属于少数派!做你看得懂的事情。只有在正确的时间,做了正确的选择,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。无论黄金、股票,还是其他。